首页 > 专家智库 > 生态环境 > 孙治宇
孙治宇

孙治宇 最高学历硕士

工作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

 

个人简历

1995.9-1999.7  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,本科,学士

1999.7-2004.1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保所,实习研究员

2004.12-2010.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保所,助理研究员

2004.9-2007.6  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,研究生,硕士

2008.4-2010.2  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保所,副所长/助理研究员

2015.4-至今   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,副所长(主持工作)/副研究员

 

研究主要成果

1、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:

1)发现西藏地区维管植物新分布科1个,保护区新分布物种170种,对西藏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有重要意义;

2)发现我国藏东南地区藻类植物新记录17种,为我国藻类植物区系、分布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;

3)发现12个昆虫新种(包括5个蚂蚁新种和7个非蚂蚁类新种),1个中国新记录属,1个中国新记录种和6个西藏新记录种。从而使保护区成为12个新昆虫种的模式产地,提升了保护区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; 

4)发现哺乳动物新种1个,命名为林芝田鼠(Neodonlinzhiensis),这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发现的第16个哺乳动物新种,是本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。本研究还修订了2个物种的分类地位,把青海田鼠(Lasiopodomysfuscus)修订到松田鼠属(Neodon)变成Neodonfuscus;把白尾松田鼠(Phaiomysleucurus)修订到松田鼠属(Neodon)改为Neodonleucurus,还重新定义了松田鼠属的鉴定特征。这些成果对我国哺乳动物研究均有重大意义。

5)发现了3种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,分别是小纹背鼩鼱(Sorex bedfordiae)、小长尾鼩鼱(Episoriculusmacrurus)和小缺齿鼩鼱(Chodsigoalamula)。另外发现保护区有分布的四川田鼠(Volemysmillicens)与模式标本特征不符,这为保护区小型兽类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。

6)首次对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划分,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组成、功能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阐述,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。 

7)首次对保护区景观生态体系进行了量化分析,确定森林为保护区的景观基质,对保护区景观生态体系质量有控制性作用;对各景观类型的斑块特征、异质性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。

8)首次对保护区的文化多样性进行了整理和系统阐述,为本区域优秀的藏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,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共管机制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。

9)全面、系统地建立了保护区的电子地形图、矢量化图形数据库,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全新的手段。

2、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技术研究:

1)发表新种18个,其中昆虫11个,鱼类1个,爬行类2个,哺乳动物4个;

2)发表哺乳动物新亚属1个;

3)发现中国新纪录36个,四川省新记录74个;

4)重新发现了高寒水韭、光叶蕨、崖柏、花田鸡、安氏高原鳅、沟牙田鼠、西南绒鼠康定亚种等珍稀物种在四川的分布区域;

5)重新修订9个物种的分类地位;

6)运用最新的亲缘地理学研究方法,以横断山系代表性物种龙姬鼠和川西白腹鼠为例,首次证实贡嘎山和洪雅是龙姬鼠的冰期避难所,发现沙鲁里山系川西白腹鼠的避难中心;

7)基本弄清94个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,采集制作各类标本4万多号;

8)针对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的主要问题,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并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,为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。

3、四川省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:

   该成果第一次详细和系统地计算了四川省各个生态系统碳汇现状,并首次确立了草原生态系统碳储存的计量方法;深入研究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相互关系;分析了四川省已经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(天然林保护工程、自然保护区工程、退耕还林(草)工程、灾后生态恢复工程、沙化治理工程和石漠化治理工程)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之后出现的问题,并从增加碳汇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,尤其对四川省今后人工造林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

 

精通的专业和设备

   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作。精通地理信息系统。

 

在研项目

  四川省高原鳅属(Triplophysa)鱼类的分类、地理分布及系统发育的研究;

四川省鱼类名录的整理、新物种及疑难物种的厘定。

 

未来研究方向

   湿地分类及碳汇;野生动物物种鉴定及保护与利用研究

立即咨询专家